今天是:
文章刊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刊登

韦江凡:惜墨如金的白石老人

信息来源: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3-02-12

作者简介

    韦江凡(1922--2016),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922 年生于陕西,受业于徐悲鸿、黄宾虹、李可染、李苦禅等。其绘画创作有人物、山水、工笔、水墨兼能。晚年以画马擅名,用大写意的手法,将草书的线条和飞白融入画马的笔墨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齐白石老人是在中外绘画史上享有盛名的杰出画家。当年,张大千在会晤毕加索时,就欣赏到这位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学习白石老人的笔法,画在五大本画册上的花鸟鱼虫。毕加索对张大千说:“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何以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毕加索说:“不要说法国巴黎没有艺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并感慨道:“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

据说,毕加索在看到齐白石所画的那些笔墨简练,物象高度概括的山水作品时,曾惊叹不已,说这是东方的抽象艺术。


《牡丹图》   齐白石 作

    在我从事美术创作的道路上,也曾亲眼观赏到白石老人的创作过程。其中,最具有意义的是 1950 年,白石老人给中央美院应届毕业生所作的一堂观摩课。当时,作为徐悲鸿先生的学生,我从北平艺专毕业以后就留在学校,也就是后来的中央美院做助教。这次示范教学就是徐悲鸿先生提议的。
    为了上好这堂课,徐先生亲自用自己的小轿车去西城区跨车胡同接白石老人;讲完课后,徐先生又自己掏腰包,请白石老人在学校附近的东来顺饭庄吃饭。饭后,又不辞辛苦,再次用车将老人送回家中。

齐白石与徐悲鸿。

      起初,当学生们听说白石老人要来学校讲课时,都兴奋得不得了。记得那天老人是穿着一件灰布长衫,拄着他平时非常喜欢的那支红漆手杖,由徐先生搀扶着走进教室的。我和同学们簇拥过去,欢迎老人的到来。老人不善辞令,也不会过多的客套,跟大家见面之后,就开始了教学示范。

白石老人作画。

    笔和纸是老人自备的,画的题材就是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虾,还有螃蟹。众所周知,白石老人所画的虾,开创了中国画大写意水族草虫的一个前所末有的新天地。以前,我们都不晓得老人是怎样把一只只河虾画得那般生动鲜活,那样栩栩如生。大家都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白石老人的那只手和那只笔。整个教室安静极了。
    只见老人拿起一支羊毫提笔,也就是老人常说的“当家笔”,在水盂中略微涮了一下,去掉过多的水分,又在笔尖处蘸了点墨,将笔以中锋和偏锋并用的方式,在纸上轻缓、沉稳地写画起来。提按之间,心平气和,游刃自如。

《墨虾》   齐白石 作

    老人画虾,是自左下向右上运动,先虾头,后虾身,形体呈自然弯曲状。为了表现虾的质感,老人用若断若连的笔触,一笔复一笔,慢慢地画出虾身。而后,老人放下这支笔,重新拿起一支大楷羊毫,以浓墨在用淡墨画好的虾的头胸部再加一笔,又用笔尖蘸了点更浓的墨,在虾头的两侧,饶有趣味地用一条短线而不是用墨点各添了一笔,虾的眼睛便十分精神地凸显出来。
    这时,老人又拿起了那支“当家笔”,开始画虾钳和虾腿。虾的长钳分出三节,最前端的那节较粗,显得很有力量。身子画完了,笔上的墨也刚好用干净了。一切都是那样恰到好处,一气呵成。

    要画虾须了,老人又拿起一支长锋小楷羊毫。据说,这是老人专门定制的用来画虾须的笔。笔的根部只有四毫米,毫长四点二厘米。老人用手指握住笔杆上端,轻轻地但又是十分灵活地转动着笔杆,在虾头的前端先画出两根虾须,然后,又在这两根虾须的下端和虾眼的两侧对称而有变化地画出了另外两组虾须。此时,一只富于质感,有着透明躯壳,在水中浮游嬉戏的河虾,活生生地跃然纸上。
    大家都看得入了神,感觉这就是水里的活虾,如果有人用手轻轻地触摸一下,它就会从池塘里蹦跳出来。

《墨虾图》    齐白石 作

    尤其令大家赞叹不已的是,白石老人的虾,不仅造型精准,形神兼备,呼之欲出,而且没有一点多赘之笔。纵观老人作画的全过程,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惜墨如金”。老人用笔驾重就轻,以筋腱多,笔墨简练到了极致。
    我们看到,老人每次用笔蘸墨都不多,这一笔画完了,墨也用完了,真可谓:笔在墨在,笔尽墨尽;墨随心走,有如神助。而墨色的深浅浓淡,也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宣纸渲染渗化的特性,晕而不散,聚而不滞,自然生动,层次分明,充分反映出白石老人高超的写实概括能力和善于驾驭笔墨技巧的娴熟而浑厚的艺术功力。


《虾》   齐白石 作

    特别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老人作画中间始终没有涮过笔。所用的笔各有专职,从不混用。水盂从始至终洁净如初,直到作品完成,老人把手中的笔放到水中清洗之后,水盂里的水也几乎是干净的。
    我们不禁暗自称奇。白石老人的确不愧是一位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大家。

白石老人   伯恩斯 摄

   我常想,白石老人为什么能有如此神奇的技艺?他为什么要“惜墨如金”?又是怎样令人不可思议地做到了这一点?随着生活阅历和创作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从这堂观摩课中,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出不少道理。
   首先,我觉得,老人“惜墨如金”,正是他积一生探求所形成的创作主张和艺术追求的具体体现。
   大家都知道他所说的那一段著名的话:“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但绝不是照相式的照搬生活。怎样把握好艺术与生活的统一,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观赏者能从艺术作品中得到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忽略或是感受不到的精神享受和心灵愉悦。白石老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虾 》齐白石 作

   他所画的虾,正是生活与艺术的高度统一。他能够在繁杂多变的客观事物的表象中,抓住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特征,加以提炼概括,并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这种慧眼和能力,正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最宝贵的品质。
   白石老人所追求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决定了他用笔用墨的高度凝练。正是这种概括和凝练,形成了白石老人不同于古人,也有别于今人,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魅力的齐派绘画艺术。
   其次,我从白石老人的“惜墨如金”中,还体会到,创作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必须敢于超越前人,超越自己。要在敢于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过程中,实现不断地超越和创新。
   当年,白石老人画虾有所谓“三变”之说.。其实,他的每一变,都是一次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正是这种否定和超越,才使老人的作品出神入化,妙趣天成。据老人自己讲,他在很小的时候,便对生长在湖泊里的鱼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到溪边观察它们的活动,并用棉花为诱饵捕捉小虾。
   但在六十岁以前,老人画虾,还只是停留在模仿古人上,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游虾》   齐白石 作

   以后,他力争摆脱前人的窠臼,甚至买来活虾,置于案头的水孟中,时时观察,掌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在水中游动、跳跃的各种姿态。但这个时期所下的工夫,仍然还是侧重在虾的外形上。他笔下的虾,虽然超越了古人,但和他八十岁以后的作品,还是有一段距离。
   而六十岁以后,老人画虾产生了第一个飞跃。虾的身躯已有质感,腹部肌肉形成节与节相连的关系,中间部位也轻轻拱起,虾的长钳分出了三节,后腿由十只减到了八只。再往后,六十八岁时,老人画虾又进了一步。虾的腹部小腿继续删减,八只又减到六只。   

《虾》(局部 六条后腿)  齐白石 作

   最关键的突破,是我们前边所说的在用淡墨所画的虾的头胸部又加了一笔浓墨。老人以为自己对虾写生的七、八年,尤以这一笔最为成功。他说:“这一笔不但加重了虾的重量,并且也表现了白虾躯干的透明。”直到这时,老人仍不满意,还在不断地追求笔墨的简练。
   七十岁以后,老人又有意在不损害虾的真实性的基础上,继续删除虾的后腿,七十八岁时所创作的虾,后腿就只有五只了。虽然笔墨更加简洁、单纯,但形象特征却更为鲜明突出了。正如老人自己所说:“余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

作画中的白石老人。

   第三,白石老人所以能够如此鬼斧神工般地做到“惜墨如金”,就是他的笔墨功夫实在太深了。这种功夫不是天生的,是比常人吃了更多的苦,付出了更多的心血换来的。白石老人有一方印章,叫做 “ 不让一日闲过 ” 。
    他一生作画数万幅,从未有过懈怠和满足。他无论寒冬酷暑,总在那里不停地画,不停地用功。在九十多年的生涯中,从他拿起画笔的那一天开始,就几乎没有一天不在作画,直到逝世前的日子里,还以九十五岁的高龄画了最后的一幅牡丹。

《嘉藕图》    齐白石 作

   他的勤奋,造就了他笔墨的精湛;他的高寿,也使得他赢得了比其他画家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对绘画的奥秘进行探索与发现。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白石老人在谈到画虾时所写的一首诗:“苦把流光换画禅,功夫深处渐天然。等闲我被鱼虾误,负却龙泉五百年。”
   他的诗句告诉我们,功夫深,才能见天然;绘画没有捷径,必须活到老,学到老,画到老。必须敢于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让我们记住白石老人的话,以他“惜墨如金”的精神与实践,去探索和追寻绘画领域中可见天然的新境界吧 !













 

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南街12号北京气象宾馆    网址:www.bjqbsyyh.com
技术支持:鸿峰科技    网站访问人数: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