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文章刊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刊登

梅墨生:修来清静华严佛 尚有尘寰未了因——读齐白石人物画

信息来源: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3-07-24

作者简介                   
   梅墨生(1960年—2019年6月14日),出生于河北,号觉公。斋号为一如堂。书画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文化部国家艺术科研课题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等。

      齐白石老人到晚年已修成了画坛的一尊“佛”。作为现代写意画的开宗立派人物,齐白石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而且已经成为历史,融化在中国艺术的血脉里,已经、正在、还会继续用他那平凡而伟大的艺术发生影响,感染世人。
   齐白石在《大涤子作画图》上题曰:下笔怜公太苦辛,古今空绝别无人。修来清静华严佛,尚有尘寰未了因。释瑞光画大涤子作画图,乞题词,余喜之,临其大意。癸亥秋,白石山翁并题。


《大涤子作画图》(1923年) 齐白石 作

   齐白石一生以布衣自居,以平常心运非常手,画出了一个丰富灿烂的世界,他本身的艺术就似华严世界,层层庄严,丰富无比。他本身也如 “华严佛”。可是,这尊“佛”并不是超越的,是入世的,  现实的,“尚有尘寰了因” 他具有勤劳的农民心性,有朴素的平民情怀,他的慈爱惠及草木,恩及蚊虫。对万千生物富于同情的爱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我之老以及人之老,幼我之幼而及人之幼。但是,贵在:不同尘,同流并不合污。他从俗就俗、热爱常人的生活,但却洁身自好,通俗而不庸俗,享受世俗人生的快乐,饱尝生活的五味,却又“年高身健不肯做神仙”(齐印语)!

《年高身健不肯做神仙》(朱文)齐白石 作

   我以为,欲读懂齐白石,不可不读懂这方极富个人情怀的自刻印语。齐白石毕生服膺崇拜的八大山人有一方印文为:“可得神仙”,而齐白石却是:“年高身健不肯做神仙”,两方印语,两种心迹两种情怀,两种文化旨趣,齐白石画虽然从八大山人画出,而其画中意境却相判霄壤。
   八大山人的画不食人间烟火气,餐风饮露,云烟雾霭,“令人有天际真人想”(《南田画跋》)。而齐白石的画,则纯出于田野市井生活,富人间现实生活气,草木欣欣,虫鸟欢欢,山水一片诗意,人物则众生相毕现,是尘世人间的境界。由于身世与阅历之异,又由于心性情志之不同,八大山人的绘画世界是冷寂的,齐白石的绘画世界是热烈的,热烈而活泼,生机盎然。因此,若仅从画面之简洁去看八大、白石之同,实未懂八大、白石之不同。其不同处,正是两人心境之不同,正是两种世界观与生活态度的反映。齐白石的通俗、世俗、日常、平凡与八大山人一类的高洁孤傲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特别是名声日隆后的齐白石,其画意的健康热烈,充满爱情,饱满清新,恰与文人一脉的孤骚避世--求超脱,成一反差。

《清湘老人作画图》   齐白石 作

   齐白石1915年题所作《罗汉》云:“余自四十以后不喜画人物。”然而,我们现今所见的齐白石人物画,却不乏40岁以后之作。就以北京画院藏画为例,计59幅人物,全部是他40岁以后之作。其中最早的也是他47岁(1909年)时的作品了。

《西城三怪图》(1926年) 齐白石 作

   齐白石的绘画,直接取法以明、清人为多。八大、石涛、沈周、黄慎、罗聘、金农、钱慧安、改琦、费丹旭等人对他影响最大,再就是《芥子园画传》和民间绘画的影响。可以说,齐白石一生未入唐、宋人范畴,取法比较晚近。但是,以如此的取法,竟能独树一帜,影响如此广大,成为一代教化主,齐白石靠的是什么,这是殊堪琢磨玩味之事。
   齐白石的心志情操,一生梦萦故乡山水田园,“白石画屋不出公卿” (齐印语),他典型地恪守着吾土吾民的传统准则,本质上是农,有善正直朴素幽默乐天知命的农民情怀。他的一生,体现了悠久的农耕文化进入新兴的都市文化后的希望、痛苦、失落、困惑、与自我实现过程。在20世纪的社会、人文风云中,齐白石奇迹般地成就了他平淡而光辉的艺术人生,或许可以认为,正是一个民族对日渐远离的田园诗意的眷恋成全了一个湘上老农的梦。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齐白石强烈的个性气质与智慧。
   他的画,取文人画的直率简洁,而不取其酸腐,直抒胸臆,表达性灵,如短诗小令,如小品文,如民谚俚语,是画中“国风”,映现了一种人生世态,恩怨得失,爱恶弃取,披卷即得,非鲜活生动四字不足以尽之,仅此一点,齐白石便可以古今独步!

《扶醉人归图》   齐白石 作

   齐白石的 “尘寰未了因”,显现于他的诗、文、书、画、跋、印、函中,信息量很大。作为一位长寿画家,阅历坎坷,萍踪南北,然而其不见稍许消磨者,“赤子之心”——诗情也。齐白石爱恨分明,极具真情意趣。我认为齐白石之最为动人之处即在此,最为可爱处,亦在此。他的情思,丰富而细致,他的性格,直率而朴素。
   中国文化历来重天趣。而绘画能得天趣者历来不多。齐白石则为一代表。画中天趣,必以画者之有天赋为前提。此可遇而不可求者也。

《婴戏图》   齐白石 作 

   天赋的气质与浪漫的诗意胶着,于是有白石艺术。齐白石47岁所作的《婴戏图》,显然在艺术上尚不够老到,但那份单纯真率的美感,实在让人无话可说。其中儿童造型的生动活泼,没有对生活的深入体察,绝不可得。而其简洁的笔法、单纯的设色、空灵的构图,又无不隐约可见木版年画等民间艺术的影子。
   齐白石爱作道释人物,如来、观音、罗汉、铁拐李等为其人物画中的一个部分。显然此类题材是受到金农、罗聘的启示,但齐白石以粗拙概括的用笔和单纯喜庆的颜色为之,眉目间神韵独出,十分美妙。这些道释人物,活脱脱地富于世俗众生相 “神仙也要人来做” 的意味洋溢而出,他们神圣而不道貌,出世而不离世间,表现了一种可亲可近的人间情怀。而若直接表现平民生活的,则更是意态万千,令人忍俊。如《钟馗搔背图》《搔背图》《乞丐图》《扶醉人归图》《却饮图》《上学图》《挖耳图》《人骂我图》《老当益壮图》等无一不是意趣盎然,幽默诙谐,赏人以现实生活的情趣之美。

《钟馗搔背图》   齐白石 作

   其中的《老当益壮》据我所知,除北京画院收藏三件外,原荣宝斋也曾藏过一件。齐白石有依稿作画习惯,得意之稿,会反复画之。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件作品,它几乎是齐白石老人的自画像--至少是他心目中的理想老人形象。有学人说过古希腊的文化是青年的,而古印度的文化是老年的。其实,中国文化也是老年的,但是,还要一个补充:中国文化是老当益壮的,是老而返童的,只有如此,才全面准确。而齐白石的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也恰恰如此:老当益壮,返朴还真。

《老当益壮》齐白石 作

   我曾想过: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极文化--——阴阳思维的话,则黄宾虹阴柔多于阳刚、齐白石阳刚多于阴柔,然而两者的艺术都是刚柔并济的,殊堪比拟为现代画史上的两类代表。刚健朴茂的齐白石艺术正是在这一点上逾越了明清而上接秦汉,与高古相合,极古极新--笔法古朴而情调清新,令后人钦仰!

            本文节选自《齐白石研究》  


 

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南街12号北京气象宾馆    网址:www.bjqbsyyh.com
技术支持:鸿峰科技    网站访问人数: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