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文章刊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刊登

李松:画吾自画——齐白石花木题材作品(二)

信息来源: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5-04-21

作者简介
      李松,1932年生。名李松涛、笔名李松。195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后留校任教。曾任院刊《美术研究》编辑,《美术》杂志社社长。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吴作人国际基金会艺术委员、炎黄艺术馆副馆长等。

只有梅花解我狂

      齐白石花木题材作品中,以梅花数量最多,他的诗作中也有很多咏梅,或因看梅花而怀念家园、怀念老师、怀念亲人的作品。画与诗中丰富的寄寓,展示出老画家的心路历程,而从绘画作品的排比中,又可以清晰地见出作者艺术创作发展的衍变脉络。
      齐白石特别推重,也为他的老师王湘绮所器重的画梅能手是湖南画家尹和伯,而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作品中有四幅他在青年时期精心用薄竹纸双钩的梅花条幅则是临摹另一位同乡画家谭溥的。
      齐白石在年将70岁(1928年)时跋称:
      余三十岁前,揖服瓮塘老人画梅,双钩此幅,年将七十检而记之。

齐白石 《双钩摹谭溥梅花》
117.5×33cm    约1892年前
北京画院藏

      瓮塘老人为湖南画家谭溥,别号“瓮塘居士”,《齐白石自述》中讲到谭溥是胡沁园的朋友,胡老师叫齐白石跟谭溥学山水画,而齐白石心中“揖服”的还有他的梅花。
      临摹,是从前学画者学习前人绘画经验的基本方法,通过摹画、对临、背临,直到能够准确地把握前人作品中的笔墨之精髓。
      齐白石指导他的学生从临摹入手习画: “临摹以前的仔细反复研究非常要紧,一定要看清楚下笔、着墨、构图、着色的特点之后,才能开始临摹。如果是一幅佳作,最好先能钩稿子,永远留作参考。钩留稿本方能体会深刻,长期不忘。”
      齐白石双钩的谭溥画梅作品,正是他当年心目中的佳作,作为学习范本,他连题跋、印章都钩摹得一丝不苟。保存下来的还有一部分未署名的小幅画梅作品。

齐白石《双钩摹谭溥梅花》
116.5×33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所钩的摹谭溥梅花作品中,有一幅题跋中称 “仿金冬心先生画法”(1870年,庚午),对齐白石后来师法金农可能有引路作用。谭溥与未署名的梅花作品中对于梅花枝干的掩映穿插,花朵的组合、向背、参差疏密、开与谢,都为齐白石作画提供了有用的参照。但是谭溥实际的书画成就并不很高。
      齐白石早年直接求教过的画梅高手是他的同乡尹和伯(1835-1919),尹是王湘绮的好友并曾为其门客,后来入过曾国藩幕府,当过曾纪泽的老师,但不愿置身官场,回乡以卖画为生。
      齐白石在自述中记叙过:
      师曾劝我自出新意,变通办法,我听了他的话,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我画梅花,本是取法宋朝杨补之(无咎)。同乡尹和伯(金阳)在湖南画梅是最有名的,他就是学的杨补之,我也参酌他的笔意。师曾说: “工笔画梅,费力不好看”,我又听了他的话,改换画法。
      齐白石1922年画跋中曾详记: “己未年和翁八十四死……己未前十年,余访之长沙,和翁自言双钩杨补之梅花后,画梅始进,余与借得双钩本,再影钩之。且为画梅花小幅赠予。圈花出干,超出冬心。”郎绍君推断齐白石向尹求教之年约在1910年。

齐白石   《墨梅图》
立轴    纸本墨笔
116×42.5cm    1917年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在《友人重逢呈画梅》诗中为尹和伯未能获得应有的评价而不平:“雪冷冰残肌骨凉,金农罗聘逊金阳(原注:尹和伯名金阳,画梅空前绝后)。竹篱茅舍心如铁,百里无名可断肠( 原注:湘绮师题和伯画梅句:‘八十老翁心似铁,竹离茅舍好年光' )。”
      北京画院所藏齐白石1917年(丁巳)所作《墨梅》,即以尹和伯所指导的仿杨补之首创的将前人墨线圈花瓣变为以彩色或墨渍作花之 “变黑为白” 的画法,追求清淡野逸的审美趣味。齐白石要求自己在画风上与尹和伯拉开距离,在题跋中称“ 尹和伯曾为潜庵弟(金潜庵)画梅,清润秀逸,余不欲雷同,乃以苍劲为之”。

  齐白石   《梅花图》 
立轴 纸本墨笔
180×58cm     1919年 
天津博物馆藏

      他的好友陈师曾则鼓励他: “酒后尝为尽情语,何须趋步尹和翁。”他在诗中肯定齐白石的画: “别有酸寒殊可味,不因蟠屈始为工。”所说的以蟠屈为工正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一文中所批评“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的那种违背自然生态的人工造作之病态审美趣味。
      齐白石对尹和伯的画梅成就极为推崇,甚至认为其远远超出南宋杨补之、清代金农、罗聘诸画梅名家:
      此老自言学杨补之,余以为过之远矣。(题《折枝梅花》1928 年)
      齐白石对尹和伯 “金农罗聘逊金阳” 的评价中包含着很大的感情成分。谭溥、尹和伯都是他的湖南同乡,他对其作品所见较多,又受其影响,而对杨补之等人的真迹未必有机会寓目,视野所限,难以做出准确的比较。
      另外,他对尹和伯境遇的不平之鸣也包含着对自己早年“ 有才招世忌” (《师曾亡后得其画扇题诗哭之》)的愤懑。当他“衰年变法”之时,曾抱着不惜 “饿死京华” 的决心,而对于知己则视为恩人,乃至陈师曾去世后,他在悼诗中说要“尊前拔剑杀齐璜”,表露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感慨。推己及人,所以会对尹和伯之不为世所重,感到 “百里无名可断肠” 的伤痛。  (待续)


 

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甜水园商务中心A座204    网址:www.bjqbsyyh.com
技术支持:鸿峰科技    网站访问人数: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