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文章刊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刊登

浩气长存天地间——记齐白石的爱国情怀(刘建业)

信息来源: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发布日期:2016-10-31

  今年9月16日,是齐白石逝世58周年纪念日。全国美术界、收藏界及至海外广大热爱齐白石绘画艺术的人士,都在纪念这位中国绘画史上里程碑式的卓越艺术家。

  齐白石是从一个土生土长的民间工匠,一步步地成长为一位千古垂范的伟大艺术家的。他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古老的土地上,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成就了自己一生的功业。一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必定也是一位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捍卫者。齐白石的一生,经历了风雨飘摇的民族危亡时期,在日寇入侵,国难当头的日子里,齐白石以自己的凛凛正气,为中华民族塑造了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在纪念齐白石逝世58周年之际,我们不能不缅怀这位铁骨铮铮的老人,不能不满怀敬仰地回顾他在抗日战争悲壮的日子里,表现出来的伟大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操。

  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发动了侵略中国的9·18事变,数日之内东北国土大部分沦亡。当时齐白石已67岁,正寓居北平,面对强寇入境,国土沦亡的形势,老人忧心忡忡。他眼望欲穿地期盼着中国军队收复失地,但消息却一天坏拟一天,东北危机,华北危机,有人劝齐白石南迁避祸,但他却认为“大好河山,万方一概,如果自己仓促南逃,必会增加日军的淫威。”决定留在北平与古都共存亡。

  风雨飘摇之中,迎来了当年的重阳节,老友黎松安为消除齐白石的忧烦,约他去宣武门登高散心。二位花甲老人携扶着登上了荒草满径的宣武门城楼。那时宣武门的瓮城已经拆除,秋风凄凄、古牒颓废、危楼残败,一副萧条景象使白石老人忧国忧民之情更加激烈。扶着漆皮辬驳的栏杆向东眺望,雾迷云遮、翳霾缭绕、烟雨苍茫之中,缕缕饮烟、冉冉升起、好像遍地都是烽烟。想想东北故土,万里河山陷入敌手,看看眼前古都,不知何时惨遭屠戮,老人不觉热泪满眶。他为祖国的前途担忧,他企盼着能有一支像明朝袁崇焕率领的大军扫尽敌氛,恢复国土,但东北军却一溃千里仓皇败退关内。还有谁能支撑这残败的山河呢?惆怅之中,他转过身去,遥望那秋云紧锁的西山。朦胧之中有一座山峰耸峙于天地之间,宛如擎天之柱。老人心中不觉一番籍慰,他把满腔的希望,寄托于中国出现一位力挽狂澜的巨人。

  带着满腹的惆怅回到家中,老人心绪烦乱,夜不能眠。抬眼望窗外,一弯上弦月被浮云遮掩,微光惨淡。国事,家事,仿佛都如这朦胧的月光令人心忧,老人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伏案写下一首感怀诗:

  百尺城门卖断砖,西河垂柳绕荒烟。

  莫愁天倒无撑著,犹峙西山在眼前。

  东望炊烟凝战云,西南暗淡欲黄昏。

  愁人城上余衰草,犹有虫鸣唧唧闻。

  画家的心系在祖国的安危上,他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站出来,像西山的峰峦,支撑住惨败的大好河山。

  从1931年起,在忧愤和企盼中度过了六年,齐白石没有看到东北的恢复,却看到了日军从山海关节节进逼,就连北平西郊的丰台也驻进了日军。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尽管中国的29军做了殊死的抵抗,北平还是沦陷了。7月底日军占领了北平,大汉奸王克敏、王揖唐成为日本统治华北的忠实走狗,这两个人平时以文人自居,附庸风雅,都曾与齐白石有过交往。但是齐白石鄙视他们认贼作父,断绝与他们来往。古都沦陷了,齐白石怕受汉奸,日军头目干扰,开始闭门不出。王克敏、王揖唐多次派人去请齐白石出面参加一些亲日的聚会,均被老人断然拒绝。当了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的王克敏,曾亲自去齐白石家叙旧,以高价请老人为日本政要作画,老人均已各种借口推辞。日军进京后派汉奸控制了齐白石曾任教的“北平艺术学校”和“京华美术学校”,老人就毅然辞去了两校的职务,这两个职务均有较丰厚的待遇,靠授课卖画维护生活的齐白石,从此失去了一个主要的经济来源,加之拒绝日汉奸的订单,日子顿感拮据,但他宁愿节衣缩食,也不去领取日本人发的钱财。

  掌握北平大权的王克敏,见齐白石不与自己同流合污,竟下令让银行冻结了老人的存款。这一下连平时吃饭都成了问题。只能布衣粗食,艰苦度日。但他并不为抵制日伪要员的行为后悔,在一幅“枇杷图”中老人题字道:

  藤黄欲作黄金换,人笑黄金未是真。

  却胜昔人求米帖,文人比较画师贫。

  以幽默的语言抒发了自己持节自励的情怀。这幅画一直由其夫人宝珠保存,后传给其小女齐良芷。2004年在泰国展出,引起轰动。人们通过这幅作品,领略了齐白石与侵略者势不两立的爱国情怀。

  王克敏见经济封锁难移白石老人的爱国之志,遂改变策略,派人去齐家说:“只要给我一幅画,我就解决你的冻结款”。齐白石于愤慨间挥笔画了一幅画交来人带回。王克敏见画大喜,及至展开,见齐老画上是几只老鼠,旁边还有题诗一首写道:“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烛尽灯残天欲曙,严冬已换五更鼓。”这首诗既揭示了汉奸的丑恶面目,又指出了他们必将灭亡的下场。气得王克敏暴跳如雷,但碍于齐白石当时的声誉,又不敢对他下毒手。

  此次事后不久,王克敏被解除了“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改由另一名文人汉奸王揖唐出任。王揖唐自恃曾与齐白石有过书画交往,多次到齐家“拜访”,请齐白石为日本人作画,遭到拒绝后,还不死心,改称是请老人为王揖唐自己画,并说他正为实现日本倡导的“大东亚共荣圈”而努力,一旦成功,中国人将有无限收益。一句话提醒了齐白石,他知道日本宣传的共荣圈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必须想办法让中国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于是不再推辞,当场画了一幅国画,画面是一位老人坐在一个大葫芦前,认真地往葫芦里面看。旁边题了几个字“里面是什么?”整幅画栩栩如生,实在令人喜爱。王揖唐大喜,拿回去向日本人炫耀,日本方面也以为这是宣传齐白石为日本人服务的机会,于是大批印制这幅画,并四处张贴。齐白石小女齐良芷回忆说:当时在她住的跨车胡同的南口劈柴胡同,她亲眼看到过这幅画的印刷品,而广大中国人却从画中悟出了“要解开日本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含义,增加了对日本侵略本质的认识。

  驻北平的日本首脑,见齐白石为王揖唐画了画,以为他能与日本人合作。从此不断有日本人到齐白石家骚扰,索画的,要求合影的,请吃饭的,送东西的。目的是制造齐白石与日本亲善的假象,借以欺骗中国百姓。齐白石识破日本人的阴谋,索性将大门上了锁,并在门扉上贴了一张纸条:“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这样一来那些地位较低的日本人和小汉奸总算被挡在门外了。但日本的大头目,地位高的汉奸,仍然认为齐白石是可利用的人,想尽办法拉拢他。日本驻华北的大头目坂垣征次郎、土肥原贤二都曾派代表来邀请老人出席宴会,老人一概冷言谢绝。

  日本人终于忍而不住了,有一天有两名日本人登门求见,其中一个是带着眼镜的文人,一个是挎着军刀的军官,进门后那个文人先是客气地对齐白石说:“齐先生的画在日本很受欢迎。最近将在东京举行一次中国画展,特来邀请您赴日本参展”

  齐老的夫人宝珠立刻说:“老人年纪大了,又有病,东京路途遥远,实在无力前去。”

  那位文人立刻说:“不要紧,我们会在东京专门为你们安排一处房子,比北平这处舒服多了,你们去后可以立刻休息,如果感到日本环境好,也欢迎长期在日本住。”

  宝珠依然推辞,日本人就是不肯走说:“如果您感到参加画展太累,也可以不用带画,只到日本休息几天,和日本画界接触一下即可。”

  宝珠还是推辞,那个日本军官忍不住了,把军刀往桌子上一拍说:“不去就死啦死啦地。”

  家人一时不知所措,齐白石却毫无惧色地站起来,斩钉截铁说:“齐璜是中国人,不去日本,你们非要我去,就请把我头颅带去吧。”这一番大义凛然的举动,把日本人也惊呆了,只好悻悻地走了。

  经过这番生死较量,齐白石吩咐家人:“今后有日本人来,不论官多大一律不见。”并又写了一个广告贴在大门上:“中外长官,要买白石的画者,用代表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待。”

  从此以后,老人真的足不出户,只在家中读书作画,于寂寞凄苦之中,盼望着曙光。冷雾凄凄,长路漫漫。眼见日军攻陷了上海,抢夺了南京,又进佔了武汉,北平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汉奸文人周作人投靠了日伪,在“苦雨斋”中散发着卖国求荣的谬论。而平日与齐白石肝胆相照的老朋友们,却天各一方,音书阻断,又令老人万分挂念。就在老人伤感寂寞孤独的时候,多日不见的老友画家胡佩衡前来探望,老友相见,分外亲热,胡佩衡告诉齐白石,自己纵死也不会去为日本人摇旗呐喊,白石激动异常。胡佩衡还告诉齐白石说:“徐悲鸿正奔赴南洋,为抗日军队募捐,梅兰芳蓄起了胡须,誓不为日伪演出,张大千隐身于市,坚决不给日伪汉奸作画。”齐白石听后感慨不已,含着泪说:“真吾知己也,有友如此,死而无憾了。”

  此时已过黄昏,暮色苍茫,灯火寂寥。胡佩衡带来了自己新创作的山水手卷与齐白石案前共赏。华绢展开,但见峰峦叠嶂,碧水清澄,林木森森,飞瀑奔洩,真是一幅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齐白石赞叹不已,但又感慨不尽,祖国的大好河山竟沦于倭寇之手,惨遭蹂躏,怎不教人心如刀割?想到这里,老人强忍悲愤,提起笔来,在画卷上题了一首诗:

  对君斯册感当年,撞破金钟国可怜。

  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原无此整河山。

  胡佩衡也被感染了,禁不住老泪纵横。齐白石止不住感慨说道:“山河纵然破碎,但你我心中的山河不能破碎。”

  在这冷雨敲窗的夜晚。两位心怀祖国的老画家,紧紧地携住了双手,他们坚信度过了这黎明前的黑暗,前面就是朝霞灿烂的艳阳天。

  形势越来越复杂了,日本军界为了拉拢北平市民,抛出了所谓的“文化亲善”的诡计。1942年,由大汉奸朱深出头,创办了一个名叫《留日同学会刊》的杂志。为增加杂志的影响,他们找到了齐白石,请其为杂志作画,一向羞与这帮败类同流合污的齐白石,本想断然拒绝,但是转念一想,我何不将计就计,利用汉奸的手告诫国民,讽刺日寇?于是不再推辞,经过构思,画了一幅《螃蟹图》,图上有四只螃蟹,从上到下排列,歪歪扭扭正好形成一幅日本四岛地图。暗喻日本帝国横行霸道之意。汉奸们没有看懂这内在的玄机,竟将此画连续三期在杂志首页发表。读者看了,体味出内中含义,产生了极大共鸣。直到第四期,汉奸们才从社会反响知道中计,急忙将此画换下,但这幅画已大大地鼓舞了中国人心,不少知识分子开始借鉴齐白石的智慧,用种种方式揭示日本侵略者的本质,而齐白石却成了日伪汉奸们的眼中钉,肉中刺,面临着更大的危险。

  从“七七事变”到最艰苦的1943年,漫漫6年间,日本强盗统治下的北平,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在日本人的屠刀,汉奸的盯梢下,北平人民随时面临被屠杀的威胁。而帮助屠杀同胞的竟是那些认贼作父的中国人,多么令人痛心?此时的齐白石已经80开外,他早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整天担忧的是那些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斗争的爱国志士。其中最不能让他放心的就是自己心爱的门生李苦禅。齐老的看门人尹如春曾偷偷的告诉他,李苦禅与西山的八路军有联系,还为八路军送过情报,老人对李苦禅的举动暗自赞赏,但更加挂念他的安危。他曾经让年仅十几岁的小女良芷,去柳树井苦禅住处,探听苦禅的动静,虽然没见发生意外,却总放心不下。没有想到在悬念不尽的时候,苦禅竟然来看望老师了。看着这位消瘦了不少的学生,老人心痛不已。苦禅倒十分坦然。他告诉老师:日伪越来越凶残,宪兵队整天惨叫不断,画店里日本鬼子用刺刀逼人作画。老人忙问:你怎么样?

  苦禅说:“老师放心,苦禅是中国人,知道该怎么办”。老人问起苦禅的画艺,苦禅拿出一幅未装裱的新作铺在案上,白石伏案观赏,这是一幅《鸬鹚图》墨色淋漓,栩栩如生,看起来比以前确实大有长进了。端详着这幅新作,联想起当前的景况,白石心中一动,他拿起笔来,在画的上部题跋道:此鸟食鱼也,有时河涸江干、或有饿死者,渔人以其肉食其饿者,饿者不食。故有谚语“鸬鹚不食鸬鹚肉”。

  老人这个题跋是用鸟喻人:”连鸬鹚都不食同类,中国人也不该打中国人呀!”

  李苦禅顿时明白了老师的心意——他知道老人是用实例提示自己,要用画作武器,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这以后李苦禅就常以鸬鹚为画题,并把老师的跋语题于画中。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号召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对敌。由于常画此题材,后来鸬鹚竟成了李苦禅画中的形象大使,李苦禅笔下的鸬鹚成了无人能够逾越的绝品。

  国难当头的岁月,锤炼了“与国同休”的节操,耄耄之年的齐白石与千百万持节自守的艺术家们一起,在漫漫长夜中坚持着自己的民族尊严。但实在是在艰难了:“黑云压城城欲催”,“长夜难明赤县天”10多年的风雨飘摇,耗尽了老人的精力,他感到自己已经是筋疲力尽了。83岁以后,他在门前贴出了“停止卖画”四个大字并给湖南老家的朋友们寄出了“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作饿饕”的诗句后,就放弃了卖画度日的生活,从此闭门谢客,准备全节而终了。

  1945年3月11日,老人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支送葬的队伍,抬着一口空棺材,向他家走来,他从心里感到,这就是自己”寿终正寝“的时候。死亡对他来说已无威胁,令他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终于要以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身份去九泉会见先祖了。

  黑暗不会没有尽头,正义不会永远被蹂躏。

  1945年8月14日,在企望胜利的期待中,传来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老人心花怒放了,中国人民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走上大街齐贺胜利了。

  10月10日,是华北日军受降的日子,云开日出,神州振奋。白石老人特地设了家宴,请老友候且斋,董秋崖、余侗等来家聚会。席间老人情绪激昂写了一首诗:

  受降旗上日无色,贺劳樽前鼓似雷。

  莫道长年亦多难,太平看到眼中来。

  这是民族的喜悦,这是祖国的喜悦,这是齐白石以自己14年的抗争,为中华民族写下的一首壮丽颂歌。

  光阴茬苒,转眼就把70年的岁月演成了历史篇章。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前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当一队队雄伟的方队走过天安门时,当战车战机轰鸣地穿越天安门广场时,人们沸腾了,透过这威武雄壮的场面,人们眼前又浮现出了当年以凛然气节面对侵略者屠刀的无数英烈,浮现出一个银髯飘洒,鹤发童颜的老人,那就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齐白石老先生。让我们以无限的敬意,缅怀这位为维护民族尊严而呕心沥血可尊敬的爱国老人吧。

 

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南街12号北京气象宾馆    网址:www.bjqbsyyh.com
技术支持:鸿峰科技    网站访问人数: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