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文章刊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刊登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刘人岛)

信息来源: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发布日期:2016-10-31

  1.晚年新活力

  在白石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以精美而独特的艺术创造赢得了崇高殊荣。1949年1月30日北平和平解放,真正实现了白石所渴望的安康太平。春天,他将一封湘潭老乡的信转交给毛泽东,没想到毛泽东很快派人送来问候他的复信。接着又被选为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白石兴奋地将陆游“已卜余年见太平”的诗句写成条幅。又刻了朱、白文两方毛泽东的名章托艾青转交相赠。

  1950年3月,毛泽东派章士钊邀请齐白石到中南海丰泽园赏花、会晤。那时,园中两株海棠花开正盛,朱德副主席也在座。他们谈了很久,后来还共进晚餐。齐白石看着毛泽东那和蔼的面容,听着他那浓浓的乡音,感到很亲切。回家后,拣端砚、歙砚、圆砚各一方送与毛泽东。10月,又将自己的得意之作篆书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故乡”(1937年写)和1941年画的雄鹰加题,呈送给了毛泽东。

  1950年4月,徐悲鸿出任新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仍然聘请齐白石为名誉教授。政府又给予他崇高的地位和荣誉。1953年当选为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7年被任命为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3年齐白石寿诞之日,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在颁发的荣誉状上写道:“齐白石先生是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创造上有卓越的贡献。”周恩来总理和国内外文化界著名人士都前来向他祝寿。

  因白石老人居住的跨车胡同房屋窄小,1955年,政府拨专款为他在鼓楼大街东雨儿胡同买了一座宽敞的旧王府宅院,修葺一新。这年冬天,白石老人搬入新居。后因管理不善,老人起居和生活不习惯,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又搬回跨车胡同。为此白石老人还专门有诗表示他对政府的关心深怀感激之情:

  暮年逢盛世,搭帮好总理。

  老骥珍伏枥,报国志千里。

  1951年,看护白石老人的夏文珠女士辞职,老人的同乡介绍了长沙人伍德萱女士担任他的秘书,负责老人的饮食起居。(1955年伍女士离去,由张学贤女士继任,直到白石老人去世。)1953年,政府为整洁市容,令清除市内一切坟墓,陶然亭一带辟为公园。白石老人十年前所置的坟地也在清除之列,于是又想在西山叶恭绰的别墅——“幻住地”隙地要一块墓地,再请张次溪办理。

  1954年3月,东北博物馆在沈阳举办“齐白石画展”。4月,全国美协在故宫承乾宫举办“齐白石绘画展览会”,展出二百多件作品。9月,电影《画家齐白石》在北京开拍。

  50年代是齐白石艺术生命的又一个春天。安逸的生活,舒畅的心情,使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仍能保持旺盛的创造力。1952年齐白石应邀到颐和园拍摄电影,会晤旧友汪霭士、梅兰芳。拍完电影,梅兰芳讲鸽子的习性,又放飞几只鸽子在空中盘旋,齐白石仔细观察,回家后又亲自养鸽子,观察其动态。弟子拿来毕加索画的鸽子给他作参考,老人看后说:“他画的鸽子飞动时要画出翅膀的振动。我画鸽子时,画翅膀不振动,但要在不振动里看出振动来。”,

  后来,白石画了一幅“丈二匹”大幅《百花与和平鸽》,向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献礼。此后,他一再画鸽子,出神入化,独具风貌。他画了《和平鸽》《和平》《世世太平》《鸽》。

  那段时间,白石老人常与黎锦熙、徐悲鸿、艾青、老舍、吴祖光、叶浅予、等老友新朋,与李可染、李苦禅、曹克家、许麟庐、郭秀仪、新凤霞等弟子相往来。老舍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凄风秋雨更宜秋”等前人名句请白石作画。其中《蛙声十里出山泉》别出心裁,在汩汩清泉中画几只小蝌蚪,使观者联想到远处的蛙声,构思之精巧被传为艺坛佳话。

  50年代,齐白石的三子齐子如(良琨)、胡沁园之孙胡文效都在沈阳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工作,因为这层关系,白石老人为那画了不少画,博物馆也因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收藏了白石老人许多作品,特别是一些早期作品,很是珍贵。辽宁省博物馆还收藏着齐白石的一张收条:“收到润金八十万,画犹未交也,父子何不客气,一笑。白石。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十九日。”收条显然是写给良琨的,良琨则是代表博物馆来购画的。1954年,东北博物馆举办了“齐白石画展”。白石还多次为中央美术学院、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写字画画。195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故宫也举办了“齐白石绘画展览会”。

  2.与毛泽东、郭沫若论画

  毛泽东收到老人的印章,十分喜爱。为示答谢,不久即在中南海设宴,特请郭沫若作陪。宴席上,毛泽东向白石老人敬酒,感谢他的印章和画作。老人一怔,我什么时候为主席作过画。喝了酒,您老就晓得了。干!老人碰杯喝了,但还是不晓得。

  毛泽东笑吟吟地对秘书说,把画拿来,请画家亲自验证验证。这是一幅全绫装裱的纵幅国画。上面画着一棵郁郁葱葱的李子树,树上落着一群毛绒绒的小鸟,树下伫立着一头憨厚的老牛。老牛侧着头望着小鸟出神。

  白石老人见画大吃一惊!原来这是练笔的“废品”。他有个习惯,包画时,常常扯过一些没用过的宣纸包装,没留神给主席包印章时却把它用上了。使老人深感不安的是,主席居然把这“废品”装裱得这样精美。

  老人坐不住了:主席,都怪我疏忽大意,这画说什么也不能给您。您若喜欢这种笔墨,我回去马上画。我喜欢的就是这一幅嘛!毛泽东转向郭沫若,诗人同志,您对这件精品有何评价?郭沫若仔细欣赏。毛泽东接着说,此画笔墨颇具气势。你看,从牛头至牛背到牛尾,一笔勾出,足见画家功力过人啊!

  听到此,白石老人更加坐不住了。主席,千万不要再夸奖了,请让我把它带回去,不出三天,我重画一幅。“不必,不必。”毛泽东不答应。老人急了,他一甩长须站起来说:“主席再不答应,我可要抢了。”郭沫若过来挡住画说:“白老这件墨宝是送给我郭沫若的,相尽可能带走,应当问我。”“送给您的?”老人更加不解。

  郭沫若得意地说:“这不,画上标着我的名字嘛!”画上根本就没有一个字!老人望望画,看看郭沫若,怎么也猜不出他的意思。郭沫若笑笑说:“您这树上画了几只鸟?”“五只呀。”白石说。郭沫若说“树上画了五只鸟,这不是我的名字吗?”郭沫若说“上”、“五”两个字时,故意加重了语气。这一下老人一捋长须笑了起来,好!郭老大号正是尚武,您真是诗人的头脑哇!

  郭沫若扯起画,卷了两转儿,说:“物归原主,我带走了。”“且慢!”毛泽东一挥大手,“没看见画上标有敝人的名字吗?快快与我松手。”“您的名字?”郭沫若又发愣了。他打开画,审视许久,依然没有发现画上何处有字。“考古专家也考不出吗?”毛泽东怡然自得:“请问,白老画的什么树?”郭沫若说:“李子树。”“画得茂盛吗?”“茂盛。”

  “李树画得很茂盛——这不是敝人之名讳吗?”毛泽东说。郭沫若双手一拍,妙哉妙哉!画上果然署有主席的大名!白石老人全懵了。郭沫若解释说,1947年3月撤离延安时,主席说离开者,得胜也。主席就取名李得胜,后来果然得胜。

  白石老人明白了,也乐了。如此说来,拙画还有点意思。那么,劳驾二位在卷首上赏赐几个字如何?他把画平铺在桌子上。郭沫若递过毛笔,要主席先写。毛泽东接过笔来写了:“丹青意造本无法。”郭沫若知道这是借用苏东坡“我书意造本无法”。于是,他略一思忖,接着便写:“画家胸中常有诗。”这乃是借用陆游“此老胸中常有诗”。老人乐极,二位这样夸奖白石,我可要把它带走啦。毛泽东看看郭沫若说,两位政治家斗不过一位艺术家呀!三人都笑了。

  3.与评剧名伶新凤霞的父女之情

  新凤霞原名杨淑敏,天津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其夫吴祖光是著名剧作家、导演,吴祖光的父亲吴瀛也是书画家,山水、花卉画得很好。新凤霞有从小画花样的功底,所以对绘画特别喜爱。吴祖光生平最喜收藏名画古迹,他收藏了齐白石很多精品。另外,新凤霞和吴祖光还有很多画家朋友:张光宇、张正宇、徐悲鸿、黄永玉、丁聪、郁风、黄苗子、尹瘦石、叶浅予等,有时他们来新凤霞的家里画画,有时也指点她,但因为新凤霞演戏很忙,没有专门的时间画。

  建国初期,吴祖光跟新凤霞商量,想举行一次“敬老”宴会。他想请的客人是齐白石、于非闇、欧阳予倩、梅兰芳、夏衍、老舍、阳翰笙、洪深、来楚生等老人,还有当时还不算老的于伶、陈白尘等。

  “敬老”宴会如期举行,那天白石老人来得最早。见到老人,新凤霞特别高兴。老人坐下来和大家打完招呼,就拉着新凤霞的手目不转睛地看她。陪同他前来的伍德萱女士见状,怕新凤霞窘迫,就带点责备的语气说:“你总看别人做什么?”没想到老人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说完,气得脸都红了。新凤霞连忙说:“您看吧,我是演员,我不怕人看。”吴祖光也上前哄着老人说:“您看吧,您看吧……”满屋子的人都笑了。黄苗子和郁风见状,就说:“老师喜欢凤霞,就收她做干女儿吧!”

  新凤霞在大家的欢笑中给干爹白石老人行了礼。能做白石老人的干女儿,新凤霞感到很是高兴。她能感觉到老人是真的喜欢她。就在第二天,白石老人邀请新凤霞与吴祖光去他家做客,亲自用藏在怀里的一长串钥匙,打开一个中式大立柜,从里面拿出一盒盒的点心给他们吃,但是老人不知道,这些点心大部分已经干了、硬了,有的上面还发霉长毛了。显然老人是轻易不拿给别人吃的。老人还从柜子里取出一卷画,大幅的白纸,每张上面却只画了一两只小小的草虫:蜻蜓、蝴蝶、蜜蜂、知了……他让新凤霞挑选,她就挑了一幅知了,老人把纸铺在画案上,提笔画了一棵秋天的枫树,这只秋蝉就趴在枫树枝上,配上红色的枫叶,真的妙不可言。

  老人还在画上题了两行字:

  祖光凤霞儿女同宝壬辰七月

  五日拜见九十二岁老亲题记

  可惜这幅画在文化大革命时被“造反派”给抄走了,新凤霞还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残;这幅画后来有幸又重新回到了新凤霞的手里。

  那天老人送了新凤霞画,还高兴地让伍德萱给他穿上新衣服,让看门的老尹给他要车,请大家到西单的一家湖南曲园饭馆吃饭。那天同去的还有裱画师刘金涛和黄苗子、郁风、盛家伦、诗人艾青、画家张正宇、话剧演员戴浩。老人在吃饭之前还到照相馆和大家一起照了相,又单独和新凤霞照了相。老人真是少有的高兴。

  过了几天,刘金涛给新凤霞送来了一个大信封,上面是老人写的祖光的名字,里面是一张宣纸的信笺,上面写道:

  桐花十里丹山风

  雏凤清于老凤声

  名为新凤霞字为桐山

  九十二岁白石老人

  老人为新凤霞起了号叫“桐山”。他鼓励凤霞学画画,一次,她当场画了几颗大白菜、萝卜,老人就高兴起来,他一高兴就画得很好。因此有很多人找她陪去求画。王昆仑和陈毅到新凤霞家让她与祖光陪他们一同到老人家里去求画。有时凤霞日子长了没去,老人就带话给新凤霞:“叫凤霞来!”

  作为白石老人的干女儿,她对老人的节俭和对亡故亲人的感情之深印象很深。白石老人平时很节俭,家务事他也自己管,连大米白面都自己锁起来。他把新凤霞带到他在房后用砖砌的圆形小神龛,里面有个牌位上写着:“××夫人之位”,是老人的结发妻子,叫新凤霞给她干娘鞠躬见礼,她和刘金涛鞠了三个躬,老人自己也吃力地鞠了三个躬。每逢初一、十五,老人都要给灵牌上供行礼。

  新凤霞还知道,白石老人的门人老尹,每月的工钱就是几幅老人的画,尺寸也是讲好了的。他告诉新凤霞,以后买画可以在他那买,他是太监出身,还真收藏了不少好画。

  白石老人细心地教新凤霞画画,告诉她“似像非像”才是艺术的道理,画梅要画好枝干,画藤要丰满但不能乱。他叫她每天都要画,一张纸铺在桌上,好好看一下,要有整个的布局,要做到心里有数。老人非常热心地教新凤霞。

  老人真诚地把新凤霞当成他的小女儿,他要老尹叫她小姑姑,要他最小的儿子铁根叫她姐姐。有一次新凤霞去看老人,正准备走的时候,老人叫她等一等,叫她见见从湖南来的大姐姐——他的大女儿。新凤霞见到了她的大姐姐,一位七十岁上下的老太太,当时尽管比新凤霞的母亲都大二十多岁。

  老人实心实意地喜欢新凤霞,有时候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达他的那种爱意。有一次,他把凤霞叫到他的房间,打开大柜子,拉开一个大抽屉,里面装满了一扎一扎的新钞票。他说:“你要钱用就拿些去吧。”凤霞说:“我不缺钱用。干爹,您把柜子锁上吧。”

  对于老人的厚爱,新凤霞不知道怎样报答老人的恩情。除了请老人看她演的戏,还在老人生日的那天给他送了一块团花缎子的衣料,老人非常高兴。那天是刘金涛陪新凤霞一块去的,刘金涛一见到老人,就说:“老爷子,我给您拜寿了。”随即就趴下磕头。这就把凤霞给僵住了,她作为干女儿,也跟着跪下了,旁边的伍德萱女士把她拉起来了。

  在新凤霞眼里,她的干爹是个天才的、可爱的、特重感情的老画家,他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

  4.老人的长寿之道

  齐白石老人生于1863年,卒于1957年,享年94岁。他的长寿之道有七点:

  1.戒酒。齐老高龄时几乎每天都收到酒宴请柬,席间同座举杯劝饮,他每每都以“谢谢,不会用酒”的答语谢绝了。

  2.戒烟。齐老从不吸烟,不备烟;友人来访,奉茶相待,友人知情谅解,也抑制着烟瘾不吸烟。

  3.戒狂喜。齐老的书画珍品即使选入国际画展,他也隐乐于衷,镇静若常,不动声色。

  4.戒悲愤。除日寇侵占北京,他曾一度伤心过,其余他从不因个人得失而喟叹气恼。

  5.戒空思。必须动脑构思画境时,齐老就集聚神情边思边画。此外,他毫不空思,尤其夜晚,不动脑,不贪坐。

  6.戒懒惰。齐老注重生活自理,衣食住行靠勤快,补缝衣服,洗刷碗筷,打扫地,徒步行走,能办的他决不求助别人。

  7.戒空度。齐老爱说“一日不学,苦混一天”;因此,他每天学习收获一点,觉得心慰意得,乐在其中。

  5.世界文化名人

  白石老人的画室里摆着一张画案,那上面放着各式大小的毛笔、墨、砚、水洗、调色的瓷碟。靠西北墙犄角上并列着三只大橱,经常上着锁,只有主人取用印章、画纸的时候,才亲自打开它。他的画室外面有一种特殊的装置,那就是沿着廊檐装置了一道铁栅栏,廊檐上挂着一块题作“白石画屋”的匾额。他在北京定居以来,经历过北洋军阀、日本侵略军、国民党的统治,在那豺狼当道的年代,老人装上铁栅栏,隐含了对那个时代无声的抗议。

  来拜访老人的客人很多,有工人、作家、美术家,也有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周恩来总理和文化部的首长们,大批的国际友人也不断地前来访问老人。

  苏联著名的作家考涅楚克、华西列芙卡娅夫妇与老人进行过亲切而富有风趣的谈话。苏联著名的木偶戏艺术家奥布拉兹卓夫在老人的画室观看了老人作画,他将齐白石赠予的作品当作珍贵礼物带回了莫斯科。苏联美术家协会祝贺老人获国际和平奖金的电文中写道:“您的绝妙艺术深为我国人民所欣赏,许多苏联人的家中由于挂着您的作品而感到极大的愉快和美丽。”

  日本著名画家、国际和平奖金获得者赤松俊子也来过“白石画室”。智利著名画家万徒勒里非常欣赏老人的作品,他曾用“完全拜倒”一词来评价白石老人的画。还有捷克斯洛伐克、印度等很多国家的朋友都访问过白石老人的画室并很真诚地喜欢他的画。

  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博尔茨来中国访问,代表德国艺术科学学院授予齐白石通讯院士荣誉状。他将自己的精品《鹰》送与格罗提渥总理,《菊花蝴蝶》送给博尔茨副总理。

  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荣誉奖、一枚金质奖章和500万法郎(折合人民币35000元)授予齐白石。9月1日,首都隆重举行授奖仪式。郭沫若主持大会;文化部长茅盾代表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金评议委员会将奖金亲自授予齐白石,并代为宣读颂词:“把国际和平奖金授予齐白石先生的决定不仅是根据这位画家在艺术领域中获得的高度成就,更重要的是由于他毕生颂扬美丽和平的境界,以及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善良愿望,在全世界得到了共鸣……”

  在这次颁奖会上,齐白石请著名艺术家郁风代为致答词:“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国际和平奖金获得者的名义加在齐白石这个名字上,这是我一生至高无上的光荣。我认为这也是中国人民的无上光荣。我以96岁的高年,能借这个机会对国家社会,对文艺界有些小贡献以获得这样荣誉,这是我永远不能忘的一件事。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毕生的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会议还放映彩色纪录片《画家齐白石》。后来,白石老人还拿出奖金的一半作为奖励中国画创作的基金——“齐白石奖金”。

  1956年,白石老人为黎锦熙、齐良已合编的《齐白石作品选集》写了自序,序中说:“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时而酷好文艺,为之八十余年,今将百岁矣。作画凡数千幅,诗数千首,治印亦千余。国内外竟言白石画,予不知其究何所取也。印与诗,则知之者稍稀。予不知知之者之为真知否?不知者之有可知者否?将以问天下后世……”

  1957年春天,白石老人的身体日渐衰弱,行动不便。毛泽东派田家英前往慰问,并劝他“节劳少见宾客”,“静居修养”。五六月间,白石老人还坐着政府送的藤轮椅游陶然亭公园,时时念叨着要回湘潭老家,一有精神就挥毫作画,如《牵牛花》、《葫芦》等作品就是那个时期画的。9月15日,老人精神恍惚。16日,病情加重,送至北京医院;下午6时40分与世长辞。17日,尊老人生前所嘱,将两块刻着齐白石籍贯姓名的石印章和他使用30多年的红漆手杖,一并放入他自己设计的湖南杉木棺材中,后移灵至嘉兴寺殡仪馆。

  9月21日开始进行吊唁活动。各界人士络绎不绝,诗词挽联、花圈不计其数。全国美术家协会挽联云:“抱松乔习性,守金石行操,峥嵘九七春秋,不愧劳动人民本色;抒稻黍风情,写虫鱼生趣,灼烁新群时代,凭添和平事业光辉。”9月22日举行公祭。郭沫若主祭,周恩来、陈毅、林伯渠、董必武、陈叔亮、周杨、茅盾等国家领导人以及齐白石生前好友、门生和国际友人四百余众参加公祭。祭毕,齐白石灵车在数十辆汽车护送和夹道人群中开往西郊魏公村湖南公墓,葬于白石老人的继室胡宝珠墓左侧。墓前立花岗岩石碑,上写着齐白石自题的“湘潭齐白石之墓”。

  1957年,北京嘉兴寺内举行了公祭齐白石的仪式,在大堂上,悬挂着一幅幅的挽联,表达了人们对这位艺术大师的敬仰与悼念。

  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挽联是:

  抱松乔习性,守金石行操,峥嵘九七春秋,不愧劳动人民本色;

  抒稻黍风情,写虫鱼生趣,灼烁新群时代,凭添和平事业光辉。

  全国文联主席、主祭人郭沫若的挽联:

  百岁老人永使百花齐放;

  万年不朽赢得万口同声。

  张奚若的挽联:

  白阳青藤开新径;

  老缶大匠有遗风。

  白石老人合家的挽联:

  诗书画刻,共遵名家,更难得亮节高风,薄海同钦,期颐荣获和平奖;

  慈爱同劳,永垂典范,最伤心春辉隐曜,亲恩未报,朝夕徒兴风木悲!

  齐白石逝世后的第二年,即1958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展览馆文化馆举办了“齐白石遗作展览会”,展出他1883年到1957年所作的画584件,画稿、手稿、诗笺、画集、印谱和手治石印306件。还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了几次座谈会。全国各大城市也先后举办了齐白石遗作展览和座谈会。196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齐白石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6.白石论艺

  作为现代中国绘画史上的杰出艺术家,白石老人勤奋一生,创作上硕果累累,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同时,他那独到精妙的艺术美学思想,虽然体现在老人那质朴平白的话语中,但能给后人以巨大的艺术启迪,所以在此摘录其中一部分。

  1)写生论

  师造化。

  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

  下笔如神在写真,世间佳士亦晨星。不嗟曹霸长安道,至老无人识姓名。

  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

  你数过螳螂翅上的细筋有多少根?仔细看过螳螂臂上的大刺吗?(对娄师白谈画草虫)

  记得门前看小溪,水清溪底却无泥。斜阳时候虾成挤,羡杀群雏岸上鸡。

  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

  夺天工

  漏泄造化秘,夺取鬼神工。

  不借春风放嫩芽,指头常作剪刀夸。三升香墨从何着,化作人间富贵花。

  造化可夺理难说,何处奔原到石巅。疑是银河通世界,被人题作夺山翁。

  颠倒纵横早复迟,已残犹有未开枝。丹青却胜天工巧,留取清香雪不知。

  2)传神论

  作画贵写其生,能得形神俱似即为好也。

  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作画要形神兼备。不能画得太像,不像则妄。

  3)笔墨论

  笔笔相生,笔笔相应。

  下笔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

  大墨笔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间,难得神似。此二者余尝笑昔人,来者有笑我者,恐余不得见。

  画粗笔写意画,能表达物象的精神,是极难的工作。

  既要工,又要写,最难把握。

  粗中带细,细里有写。

  用笔不错,但用墨不活,浓淡不对,没有画出虾的透明与质感。

  4)色彩论

  一般人作画用墨和用色的浓淡不讲究,水碗与瓷碟不干净也不注意,以致用水调墨调色不是浓就是淡,或是色调不鲜明,我作画时就绝不是这样。

  冰颜却厌同雪色,绿萼犹嫌玉有瑕。着色胭脂铁骨在,请君莫认是桃花。

  纸上寒葩别有春,删除群艳见天真。着花老干偏多态,断角残茄惜断魂。

  5)继承论

  师法前人,学习传统

  我的绘画启蒙,就是一部芥子园。

  书法得于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谶碑的最多。

  师古而不泥古,学人而不似人。

  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惟秦汉人也。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

  吾画不为宗派所拘,无心沽名,自娱而已。人欲骂之,我未听也。

  画家不要(以)能诵古人姓名多为学识,不要(以)善道今人短处多为己长。总而言之,要我行我道,下笔要有我法。虽不得人欢娱,亦可得人诽骂,自不凡庸。

  6)修养论

  一白高天下。

  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

  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

  穷到无边犹自豪,清闲还比他官高。归来尚有黄花在,幸喜平生未折腰。

  诗书患难友,草莽患难友,笔砚生死友。

  少小挥毫到老时,功夫辛苦自家知。

  7)诗画论

  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

  诗者睡之余,画者工之余,此白石之“三余”也。

  8)书印论

  我书意造本无法,此诗有味君勿传。

  予之刻印,少时即刻意古人篆法,然后即追求“刻”字之解义,不为“摹”、“作”、“削”三字所害,虚掷精神。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9)花鸟画论

  小枝老生涯,挥毫欲自夸。翠云裁作叶,白玉截成花。

  画藤若真,不成藤矣!然欲乱不易,昔人画藤者皆去此病。

  10)山水画论

  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

  余画山水二十余年,不喜平庸。前清以青藤、大涤子外,虽有好事者论王姓为画圣,余以为匠家作。然余画山水绝无人称许,中年仅自画借山图数十纸而已,老年绝笔。

  11)人物画论

  谚云画人难画手,手既能工人自工。画到传神犹怕热,筑台为汝祭凉风。

  客谓余画观音大士,何以美丽而慈祥?余曰:须知大士即吾心也。

  画抱儿妇,难得田家风度美人。风度,人之心意中应有。

  刘人岛

  画家 艺术理论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文物学会书画雕塑专业委员会会长

  人民美术出版社《齐白石》作者

  《艺术》杂志总编

 

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南街12号北京气象宾馆    网址:www.bjqbsyyh.com
技术支持:鸿峰科技    网站访问人数: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