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松,1932年生。名李松涛、笔名李松。195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后留校任教。曾任院刊《美术研究》编辑,《美术》杂志社社长。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吴作人国际基金会艺术委员、炎黄艺术馆副馆长等。
齐白石花木题材作品
花木题材在齐白石的作品中占重要位置。北京画院所藏齐白石花木题材作品200余幅,主要创作年代在“衰年变法”前后到80岁左右,可以反映齐白石艺术盛期所达到的成就。
青年时期的齐白石作为雕花木工,不满足于传统花样之陈陈相因,“我就想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桃、梅、李、杏等果子,或牡丹、芍药、梅、兰、竹、菊等花木……我运用脑子里所想得到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雕成之后,果然人都夸奖说好"。花木题材开始进入这位富有才艺和大胆创造精神的“雕花匠”视野。
齐白石 《木箱侧面“状元及第”图案》
齐白石 《木雕双鹤、花果、人物》局部
到清光绪八年(1882年),齐白石从周之美学小器作,学徒期满出师后第二年,无意中从一位雇主家中见到残缺不全的《芥子园画传》,喜不自胜,借回来,每晚收工回家,在松油柴火灯下,逐幅钩影,足足花去半年时间。从此有了做雕花木活推陈出新的规范依据。
《芥子园画传》临本
25.5cm×15cm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1907年选临《芥子园画传》题记中称 “ 此亦吾二十余年常用之粉本也”。可见齐白石20一40岁的绘画创作一直受着《芥子园画传》的影响。
《霞绮横琴图》与《芥子园画传》中的“平台崇楼式”对比
1889年,齐白石在湘潭赖家垄做木工活时,有机缘认识乡绅“寿三爷”胡沁园,又由此认识了胡家延聘的教读先生陈少蕃。经旁人撮合,齐白石拜胡、陈二人为师,“读书拜陈老夫子,学画拜寿三爷”。
拜师之后,他居住在胡家。胡、陈二人商量,为齐白石取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
“廿七年华始有师”,成为他从雕花匠到画匠的转折点。在两位老师指导下,齐白石学习诗词、书法、绘画、篆刻,多方面拓展,提高文化素养。在他眼前,树立起一个新的生活目标,走文人画家的道路。
齐白石 《沁园夫子五十岁小像》 立轴
纸本设色 65cm×37cm 1896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齐白石在诗、画、书法等方面显示出的才赋与灵性,得到老师和朋友的赞许,然而,他那雕花木工的出身,不为当地上流社会所看重与认同,使他心理不能平衡。齐白石明确意识到自身的天赋和对艺术的颖悟力,比之同辈纨绔子弟并无逊色,他强烈地期望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成为一名文化人。
齐白石 《荷花》 北京画院藏
在绘画实践中,齐白石以过人的勤奋,刻苦学习,留心从创作取材和审美趣味上,向有成就的前人和同时代画家取法,努力向文人画家靠近。因之,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松树、荷花、水仙等寄寓文人情怀的题材,成为齐白石绘画创作的首选。
齐白石 《玉兰公鸡》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在壬戌(1922年)日记中称他在花鸟画创作中最服膺的前辈画家为徐渭、石涛、八大山人、李鱓,“ 花鸟徐青藤、释道济、朱雪个、李复堂外,视之勿见”。后期则受同时代吴昌硕影响最深。
在此后的创作实践过程中,齐白石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不仅仅是绘画技巧上的发展、成就,更是在精神上、文化品位上创造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