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5日,古色古香的老舍茶馆二楼讲堂,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员们端茶舒咽,持笔录记。由艺术史学博士、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原北京画院美术馆暨齐白石纪念馆馆长尚辉教授正在这里“漫谈齐白石的艺术”。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任萍会长、刘西园监事长、王志学秘书长、张莲副会长等聆听了讲座,副秘书长汪港清担当主持人。
说起齐白石就必然谈到他的老师胡沁园。胡沁园不但教会了齐白石诗文,还促成齐白石由木工转向了绘画,开始了水族系列和花鸟系列绘画学习。尚辉教授拿出齐白石60岁前所画的人物画,能看出他用笔用墨比较拘谨,像晚清改琦的人物画画法。齐白石在诸多艺术领域无师自通,他的绘画唯一的师承就是《芥子园》画谱,他临摹了好多,也留下很多他的作品初稿,在北京画院就收藏了1000多件,大部分是齐白石的稿本、草图,这些最能研究齐白石艺术道路的最基本痕迹。从这些当时没人要到现在求之不得的图稿中,我们从中可看到他当时画画不用皴擦,也没有润染,大部分是勾,这种方式,奠定了齐白石后续山水画的独特风貌。
齐白石并没有上过高等学府,那么他的艺术成长是怎么形成的?尚辉教授认为,首先在绘画上从临摹开始,其次阅贴练就书法功底,第三就是学习诗文。经过一段时期的临摹,齐白石的山水画有了一定的模式。为了将临摹的物象与自然对照,齐白石决定“六出六归”,开始对真山真水的体验与记写,这也是齐白石创作的转折点。从1902年至1909年,他先后游历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多地,他感叹道:“每逢看到奇妙的景物,我就画上一幅。到此境界,才明白前人的画谱、造意、布局和山的皴法,都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也曾说,到了广西才算开了眼界。这就是齐白石最初酝酿改变画风的路数和基础,也是齐白石特别简约简练画面形成的开始。尚辉教授感慨道,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李可染是这个画径走过来的,他成功了,一些人之所以没有成功,就是没有按这样的路径走下去,单靠临摹画出来的就是死山、死水,要不就是单纯的写生。有没有一种从临摹和观察实景中找到一条自己发展的中间道路呢,有!那就是齐白石。
《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 作
齐白石的《借山图册》是他的早期在艺术上的实践,也体现了齐白石的绘画特征。如作品《白蕉书屋》,他重点画了白蕉和房屋,他强调了房屋的结构感,这些芭蕉不是《芥子园》的符号,而是他的真实感受。在构图学上齐白石是有天赋的,因为没有人教他,他能在1910年有这样的构图就已超过了潘天寿。作品《灞桥风雪》里的这个桥,《芥子园》画谱中没有这个桥,《芥子园》没有告诉他桥可以画一半。那么,这样一个构图学从哪里来的?应是受社会大环境启迪而感悟到的。1910年当时在中国已经有了摄影,有了现代性视觉,创造了景物的截断法。这对齐白石影响很深,他对桥的构图就是来自截断法,也为他“六出六归”在坐船上的视觉观察与感悟奠定了绘画变革的基础,证明他开始接受现代视觉的影响。齐白石虽然没有上过高级学堂,但他自觉地将现代化的视觉表现形式与现代主义的绘画揉为一体,早就出他的作品中出现那么多的奇葩构图,但画面却舒朗广袤,点、线、面,曲、直、弯全有,这是因为他没有那么多学术上的约束,所以别开生面,所以《借山图册》可谓是现代中国画变革的先声。另一方面,齐白石作画要求简洁练达,体现在他把云和太阳画的都那么低,中间少有物象,但意境深邃,说明齐白石很善于经营意境。再如他的作品《滕王阁》,他把滕王阁的前景形状画歪了,是出于和其他的景物呼应,而且还显得画面不空,这就是简洁练达。至于说齐白石的绘画风格到底是什么?尚辉教授说道,画家金城的画风是学习北宋的画法,经反复勾皴和渲染,画面表现比较实,线条比较硬,陈半丁善劈麻皴,他的墨色干湿浓淡比齐白石丰富,在反复渲染中追求层次。但齐白石始终没有这样画过,他是在平铺中形成结构关系,这就是他的个人风格,没有传统的路数,自已开创一脉。他的山水画,要么是勾,要么是水墨法,他很讲究墨以笔为基础。所以,他的墨色要比其他人的耐看,品味更高。
《芥子园画谱》 北京画院藏
尚辉教授讲到齐白石画菊。画菊是一般是文人高士不得志而所展现出一种高傲隐匿的嗔鸣意识,而齐白石偏要在画菊花处加上一只蝴蝶,这就改变了原来那些文人所要表达的隐喻,便成了自然写实的境况,或是来自农村一位农民对自然界美好的一种享受,画境完全变了。再如画灵芝,画灵芝是有寄寓的,寓意为祝寿,但齐白石偏偏在画面里加个天牛,这又是什么意识呢?这就使画面形成了一个矛盾,他将本来是文人画却转入了他要表达的自然界中的一种关系。所以说,齐白石绘画里一半有隐喻一半是自然主义的表现,是齐白石花鸟画里对田园的歌颂,是一种田园情怀,这是前辈画家们很少表达的一种形式。《独酌》这幅作品的意境太美了,画中一个酒杯,画面里没有人,感觉人很多,气氛很惬意,这就够了。但齐白石又画上两只蛐蛐,把画意完全翻转,却使人突然感到了自然的气息,想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这样说,中国花鸟画画的不是物象,而是文人的精神和品格。对于齐白石画人物、桃子、虾的方法时,尚辉教授直言,那个时候没有画人物的三庭五眼法则,齐白石的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的画法,他的用线好多是将金石笔法揉进去使用,与别人不一样。齐白石画草图,不但画出物象,还要用文字标注出要点。从今天的观点看,齐白石的作品一点都不世俗,他的作品就是文人画,他的俗可与八大、徐渭共赏,在现实生活中的趣味这点上,符合此前文人画的标准。我们说红花墨叶,齐白石和吴昌硕在雅俗共赏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例如齐白石画的《却吟图》即民间的划拳,他在这幅画里充分展现出他的俗与雅,使得画面场景妙趣横生。齐白石画的桃子和吴昌硕的画法一样,但他比吴昌硕画的更加厚实。但到了晚年,约1938年74岁左右时,眼睛已经不行了,他画写意的作品便多了起来。齐白石画虾可分三个阶段。早期画虾比较繁琐,虾腿较多,到了中期,他要简化,虾腿少了,到了晚年又增加了一点。尚辉教授拿出齐白石的虾与其他人画的虾做比较,在对比中不难看到那些人画的虾缺少笔的味道,墨色也不够透明,说明他们都是比葫芦画瓢,对虾的活体研之不深。有的虾须画的很乱,酷似蜘蛛网。虾须很多也很乱,这就要求画家在布置上构成和谐。直观上我们看到齐白石画虾的须从来“不打架”,也不能出现直角相交,这就是艺术的格式。
《却饮图》齐白石 作
《灵芝与天牛》齐白石 作